孙洪正:改革创新 让老盐场焕发新生机

红岛是著名的渔盐产地,第一位劳动者,我们就从这最传统的盐业说起。
孙洪正是青岛东风盐场场长,入场30多年来,先后被评为市劳模、省劳模,2010年被评为全国劳模并出席了青岛市第九次党代会,成为青岛地区盐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青岛东风盐场场长孙洪正说:“我感觉看重的是责任,因为入厂之后,从老员工身上学到了老黄牛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当初东风盐场产量最低的时候是42000吨,最后能达到76000吨,年年给我们单位增加产量,但是每年都超额完成了计划指标。”
正是凭着这一股子认真负责的干劲,孙洪正和工友们不断地刷新着青岛盐业的记录,各种奖项被他们不断收入囊中。但作为盐场一线员工,他们也深知其中的辛苦与不易。
孙洪正说:“在滩场就是白天工作完了结束,晚上就守候在滩场值班。同时盐业行业流传的一句话就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非常艰苦。那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认准了,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必须坚持把这个行业做好。”
这里是1971年建成的盐场,是胶州湾北部红岛地区最后一片盐场。这里的每寸土地、每片盐田,孙洪正都如数家珍,古老的红岛渔盐精神已经与眼前这个步入中年的“老盐人”融为一体。
青岛东风盐场成立于1968年,是国内海盐老滩技术改造最早的盐场。为了减轻盐工劳动负荷,实现海盐生产机械化,东风盐场用十多年的时间改变旧操作,实施新工艺,更在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多种经营。那时,孙洪正和员工们都为自己是盐企员工而十分自豪。可是到了90年代末期,全国盐业整个经营不景气,东风盐场经历了近10年的困难时期。

孙洪正说:“因为产业下滑,盐也卖不出去,工资到了240块钱,仅维持个人的生活。在那个时候必须要改变,如果不改变的话,企业不能长久的发展,不能持续的发展。”
退盐转型!这在当时来看,是一个大胆而孤注一掷的想法。这意味着盐场会缩减,工人会分流,投资会增大。但在孙洪正看来,这一步必须要走。因为这关乎这盐场的未来,关乎每一个盐场工人的生存。可这对于抱着“清水捞银子”想法的老盐人来说,他们不能理解。
厂长助理赵同松说:“有反对的,毕竟是投资那么大,一旦投资失败企业那就走上绝路了。”
孙洪正开始一边做员工的工作,一边考察学习,一定要让改革落到实处。为了让企业有大的发展,他带领在岗原企业留守人员不断创新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孙洪正说:“我们大胆对盐田进行了技术改造,同时和青岛技术公司开发高附加值天然海盐,盐的品质优于和超过国际标准,从目前来看效果特别好。”

赵同松说:“走过来现在看,当时他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现在我们跟着他干,就感觉有信心。东风盐场将来在这两个产业当中,我感觉会走得很远、走得很好。”
现如今,通过新旧动能转换的不断深入,盐场重新焕发出了生机。随着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孙洪正也将带领员工继续大胆创新发展,在打造国内盐业名牌产品的同时,成立信息采集公司及盐业历史博物馆,传承盐业文化,让后人传承和发扬老盐人的艰苦奋斗精神,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动力。
孙洪正说:“一切工作在于干落实,你布置一万遍,落实不到位就等于零。因此2019年,主要工作就是把落实工作干好,劳模必须起到带头作用,发扬劳模精神,带领职工把工作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