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绘就劳模创新工作室“远景近图”
日前,威海市总工会召开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现场观摩了威海恒科精工、克莱特菲尔风机等4家具有代表性的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并提出从今年开始,市总不再设定市级创新工作室评选命名数量,只要符合条件的,当年申报全部给予命名,力争实现“年内翻番,2020年达到500家”的目标。
自2012年威海市总开展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以来,截至目前,全市已创建市级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15家,各级工作室完成较大技术攻关2000多项,获国家专利828项,创效8.3亿元,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开展这项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职工打造学习成长发展的平台,让想创新、能创新的职工有机会、有舞台,推动建立更加广泛坚实的群众创新基础,真正把‘精英工程’变为‘职工所能’,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变成广大职工的实践行动。”谈及新形势下深化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的意义,威海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刘德柏如此强调,并指出威海市总工会将实行“四步走”推动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上档升级。
着力扩面提质。今年开始,威海市总不再设定市级创新工作室评选命名数量,只要符合条件的,当年申报全部给予命名,一家企业可以多个,每个班组都可以争创,力争实现规模效应;突破行业限制,制造业、服务业、手工艺等行业企业均可创建,创建内容可结合企业实际灵活选择;突破规模限制,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创建包含“培训区、实践区、展示区”等多功能的创新工作室,没有条件的可以在车间空地开辟出一处空间,让职工可以学习交流研讨;突破创建模式,创新工作室可以建在班组、车间,也可以建在企业,可以根据工种专业建立,也可以跨工种专业建立,确保工作室能充分发挥效应。
突出激励导向。为激发广大职工的创新热情,今年6月份,威海市总联合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鼓励一线职工岗位创新的若干意见》,推动建立全方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工会各层面广泛激励的局面;此外,威海市总工会还将继续给予每个市级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万元的创新经费资助,定期评选市级示范工作室并给予5万元的创新经费资助。
营造创新氛围。积极发展“敢为人先、争创一流、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职工创新文化,夯实职工创新之基;增强职工创新自信,联合媒体深入一线,采写鲜活报道,大力宣传职工创新的典型事迹,让越来越多的职工创新典型从幕后走到台前,使职工的创新想法得到尊重、创新热情得到保护、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及时宣传报道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好做法、好经验,大力营造“改善即是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良好环境,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变成广大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
完善督促考核。建立健全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创新工作室工作的督导,督促各级工会把创建工作纳入企事业单位内部的考核评价体系,与职工的技能评定、晋职晋级、评先评优挂钩;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创新团队带头人和创新个人要优先纳入本级先模评选范围,并纳入上一级先模评选的重点推荐对象;积极推动创新成果应用于生产经营实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大限度发挥创新成果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