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青岛高新区总工会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聚焦

威海经区工会“五抓”促职工技术创新

       日前,在威海世一电子有限公司谢燕波创新工作室内,负责人谢燕波向记者介绍,自从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他们共完成创新项目5000余件,创效6500余万元,有9项创新成果、13个合理化建议“金点子”获威海市、区两级工会奖励。这正是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会通过“五抓”大力开展职工技术创新工作的一个缩影。
  抓宣传引导,优化职工创新环境。威海经开区工会近年来相继出台了《职工技术竞赛活动考核实施细则》、《创新能手选树管理办法》、《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和合理化建议“金点子”奖励办法》、《劳模(高技能人才)职工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明确竞赛活动内容、考核标准、奖励办法,对评为“经区工匠”和带徒名师的职工奖励5000元;职工优秀创新成果奖励1000—3000元;职工合理化建议“金点子”奖励500—2000元;被命名为区级职工创新工作室的补助经费1万元。同时,将职工技术创新竞赛活动纳入镇街、园区和企业工会目标绩效管理考核,优化了职工创新环境。强化宣传引导,先后挖掘选树了30名创新能手、劳模和10个创新工作室,开辟“讲好工会故事”专刊专栏,在媒体进行集中宣传,精心打造“三网一报一条街”宣传阵地,打造职工技术创新立体宣传网络,大力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抓工作室创建,打造职工创新团队。近年来,开发区工会持续加大创新工作室培养选拔力度,截至目前,辖区内创新工作室总数已达到了23个,其中市级创新工作室有13个、市级示范创新工作室2个,仅2017年,全区职工创新工作室就完成技改项目42项,创效1.2亿元。其中,由“威海工匠”丛建杰领头创建的工作室直通仁昌电子一线车间,攻克和解决300多项生产技术难题,创效1900多万元。
  抓名师带徒,抢占职工创新高地。为充分发挥首席技师、创新能手、金牌职工的作用,全区近80%的企业签订了“师徒协议”,实施“师傅带徒弟”,探索形成了“阶梯式师徒制”“全员结对制”等新模式。辖区内的迪沙集团、紫光生物还分别建立了导师带徒、车间主任带徒及拜师制度,“技能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成为广大职工的共识。
  抓“五小”活动,唱响职工创新主旋律。开发区工会突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主题,积极开展“五小”活动,组织职工从小做起,立足岗位,发挥聪明才智,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其中,贝卡尔特(山东)钢帘线有限公司实施“互联网+合理化建议”模式,在职工食堂、宿舍和车间建立了多个合理化建议自动输入查询系统,2017年收集合理化建议14830条,平均每个职工9条以上。近两年,全区职工自主创新成果3000余项,提合理化建议近20万条,创效5.3亿元,有26项职工技术创新成果、32项职工合理化建议“金点子”获得市级奖励。
  抓技术比武,搭建职工创新平台。建立了区、镇街(园区)、企业三级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网络,各镇街(园区)工会和区直企业工会结合各自实际,广泛开展职工技能比武、岗位练兵活动。近两年,开发区工会先后组织了餐饮行业、维修钳工、维修电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计算机管理员、电焊工等行业的全区职工职业技能大赛,17名选手晋升高级技工、1名选手晋升技师,极大激发了职工勇于创新、争当一流的热情,“学知识、学技能、比才干、比贡献”氛围空前高涨。